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系列解讀
日期:2020-08-01 發布人:admin5 瀏覽量:5
系列解讀(一)
如何理解“中國之治”?四中全會公報這些要點應知應讀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于2019年10月28日至31日在北京舉行。研究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成為本次會議的鮮明主題。
第四次全體會議公報有哪些亮點,如何認識和理解全黨的這項重大戰略任務?多位學者指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凸顯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維度”和“制度自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突出的里程碑意義。
如何讀懂總體目標中的三個時間點?——規劃未來發展階段,明確所要達到的水平和層次
“經國序民,正其制度”。人民日報今日刊發的社論表示,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之際,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專題研究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問題并作出決定,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和強烈的歷史擔當,對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對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確保黨和國家長治久安,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發展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成為一種穩定的、科學的、規范的現代制度體系。新時代,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已成為開辟“中國之治”新境界的破題之鑰、奠基之石。全會提出了“中國之治”時間表——到我們黨成立一百年時,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顯成效;到二〇三五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全面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鞏固、優越性充分展現。
“這個總體目標實際上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兩步走’發展戰略的進一步細化和拓展”。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督學組督學、教授洪向華談到,總體目標在三個重要的時間節點上提出了不同的任務。從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新兩步走的發展戰略來看,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的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體目標與十九大報告相呼應,進一步細化和拓展了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戰略目標。
中國人民大學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院長羅來軍表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體目標既清晰地指出了我國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未來30年的發展階段,同時清晰地表明了我國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所要達到的水平和層次。
如何理解公報提出的十三個顯著優勢?
——支撐“中國之治”的基礎性安排,行之有效的“好制度”
“全會強調,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具有多方面的顯著優勢”。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楊宏山指出,公報中提出的十三個“顯著優勢”是對中國國家治理的制度經驗的系統總結,涵蓋政治制度、經濟制度、文化制度、民生制度、人才制度、軍事制度、外交制度等多個領域,這些制度的形成凝聚了全黨智慧,經受了歷史和時代的檢驗,是支撐中國之治的基礎性制度安排,也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本制度支撐。國家治理涉及多領域、多層次、多維度的制度安排,需要通過頂層設計,優化治理結構,提升協同運作能力,確保各項制度形成合力,不斷提升國家治理能力。
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研究員樊鵬表示,十三個“顯著優勢”所對應的制度是中國在革命、建設、改革和發展實踐中逐漸形成的,是黨和國家各項事業之基,是行之有效的“好制度”。這次全會基于歷史經驗和發展全局的需要,對制度的主要構成及其優勢進行了全面綜合深刻的總結,有利于進一步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有利于更進一步使人民堅定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努力維護好這些制度;有利于更好完善好、利用好這些制度,勇于爭先、擔當作為,始終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 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
“這十三個方面的制度反映了我們黨在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的各個方面的制度創新成果,環環相扣,缺一不可。”洪向華談到,我們黨要團結帶領人民群眾完成黨的十九大確立的各項目標,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毫不動搖把這十三個方面的制度優勢堅持好,發展好,完善好。
如何認識這一全黨的重大戰略任務?
——體現了高超的國家治理智慧,凸顯“制度維度”和“制度自覺”
“全會強調,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全黨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羅來軍對記者說,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體現了黨在新時期對社會主義發展規律的新認識。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為新時期我國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總方向。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相結合,體現了黨對治理國家的深刻認識和高超的國家治理智慧。
羅來軍談到,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凸顯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維度”和“制度自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一個國家的制度和制度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兩者相輔相成,構成統一的整體,只有將二者有機聯系起來,轉化為國家治理的效能,才能更好的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充分發揮各個治理主體的有效功能,實現治理主體各歸其位、各盡其能、良性互動、有序循環,打造了一種新型的現代國家能力。
吉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李忠雙表示,全會公報對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出了重大部署,可以從三個維度理解:要因時而進,適應時代之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因事而舉,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要求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因需而新,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創新國家治理體系,提高國家治理能力。
系列解讀(二)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制度……四中全會這些提法值得關注
金秋時節,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勝利舉行。全會聽取和討論了習近平總書記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報告,充分肯定黨的十九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央政治局的工作。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這是完善和發展我國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的綱領性文件。
“國家治理效能”“建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制度”“構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建立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全面建立資源高效利用制度”……在五千多字的公報中,有不少重要提法值得關注。多位學者第一時間接受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記者采訪,對其中兩個頗受關注的提法進行了重點闡釋。學者們表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發揮制度優勢,根據內部和外部環境的變化,堅持改革創新、與時俱進,善于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確保各項制度的有效性。

——為切實加強黨的建設提供力量源泉
全會提出,“要建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制度,完善堅定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的各項制度,健全黨的全面領導制度,健全為人民執政、靠人民執政各項制度,健全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制度,完善全面從嚴治黨制度。”浙江財經大學國民經濟管理系主任邵慰對記者談到,建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制度,并把制度執行到位、將政策貫徹到底,才能最大限度激發制度的效能,讓人民群眾有更多改革的獲得感。
“建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制度是切實加強黨的建設的需要,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了價值立場和力量源泉。”吉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李忠雙表示,建立這一制度,一是體現了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始終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同時不斷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國家體制機制的改革與創新,國家治理制度的設計與完善,國家法律法規的制定與執行,必須依靠提高黨的領導制度體系現代化和科學化水平來實現;二是緊扣“為了誰”和“依靠誰”的問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堅持和完善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有效體現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權益、激發人民創造力。國家治理體系依靠人民而創新,國家治理能力為了人民而提高,人民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力量源泉。
把我國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
——關鍵在于執行、確保各項制度保持有效性
全會強調,要“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加強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把我國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邵慰表示,把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關鍵在于執行。經過黨和人民多年的努力和完善,當前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逐漸形成了十三個方面的顯著優勢,把這些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需要把這些制度高效執行。目前,各項改革事業深入推進,改革進入了深水區。針對改革中痛點和難點的制度設計是改革“最先一公里”,而制度法規如何落到實處,是解決改革“最后一公里”的關鍵。
“制度”好不好,關鍵看“療效”。浙江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唐任伍告訴記者,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公報中,77次提到“制度”,只有“制度”才能“經國序民”,把“制度”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做好頂層設計。同時,黨的領導要落實到國家治理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能不能實現現代化,能不能將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關鍵在黨。
“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的有效執行關鍵在于人員配備、機構設置、機制構建和技術創新。”北京師范大學政府管理學院院長章文光認為,一是要打造一支具有公共精神、家國情懷、國際視野和治理智慧的公務員隊伍;二是要繼續優化黨和國家機構設置和政府職能劃分,在國家治理中實現各機構之間的精準分工和高效協同,構建高效運轉的政府治理體系;三是要構建激發公務人員能為、愿為、善為的體制機制和工作環境,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共同體;四是要充分激發市場優勢,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加大人工智能、數字信息技術對制度執行的投入以提升治理效能最大化潛力。
將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需要根據內外部環境變化,推進體制創新和機制創新。“國家治理體系既包括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也包括運作模式、運作機制、政策工具和技術應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既要發揮制度優勢、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也要根據內部和外部環境的變化,堅持改革創新、與時俱進,善于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確保各項制度保持有效性,使社會充滿生機活力。”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楊宏山說。
系列解讀(三)
遵循共建共治共享原則 建設社會治理共同體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聚焦于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系統地總結了“中國之治”的13項制度原則。這些制度原則的確立,凝聚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治國理政的政治智慧,已經成為支撐經濟快速發展、維護社會長期穩定的基本制度安排。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既要守護這些制度原則,也要推進改革創新,著力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

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需要堅持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導向,遵循共建共治共享原則,善于自我改革、自我超越,大力發展合作治理、共同治理機制,積極探索自主治理機制,使社會充滿生機活力。首先,在黨政關系方面,要進一步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的制度安排,優化跨部門議事協調機制,確保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各項決策部署貫徹落實到位。其次,在政府與社會關系方面,要進一步完善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制度安排,注重發揮社會力量的作用,提高社會治理的社會化、民主化、協同化水平。第三,在治理手段和方式上,要善于運用法治、自治、德治以及科技手段,完善人民內部矛盾處置機制,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健全公共安全體制機制。
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需要堅持頂層設計型改革和問題倒逼型改革相結合,既要總結社會治理發展規律,通過自上而下的途徑推進制度建設,也要總結全國各地在實踐中積累的成功經驗,及時將可復制的地方經驗納入國家政策體系中。中央提出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后,全國各地積極行動起來,積累了豐富的社會治理創新實踐案例。例如,北京市針對基層治理面臨的難題,推進“街鄉吹哨、部門報到”和“接訴即辦”改革,取得了很好效果,得到中央領導肯定;浙江省桐鄉市開展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合一”建設,被中央政法委定位為新時代“楓橋經驗”的精髓;內蒙古阿拉善盟根據當地社會治理面臨的現實矛盾,政府提供政策支持、經費補助,引導農牧民組織起來成立草原“都貴楞”,成為一支巡防自治力量,為守護草原發揮了重要作用。總結各地推進社會治理創新的典型經驗,有利于增進政府間學習,促進成功經驗的推廣和擴散。
總之,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需要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制度,堅持人民當家作主,充分發展協商民主,構建充滿活力的社會治理共同體,形成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基層政府及其派出機構擁有的資源有限,社會治理需要調動多元社會主體及其掌握的資源,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
【收藏本頁】
- 上一篇:宣化科技職業學院實訓...
- 下一篇:【中標公告】 宣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