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北方學院知名教授劉南平先生躬耕教壇三十余載,奉行“課比天大”的從教理念,學識淵博、師德高尚、享譽張垣。2016年6月29日,70歲高齡劉南平教授在我院圖書館一樓報告廳為學院中青年干部教師及學生代表作了題為《精神境界·價值觀·文化淵源》的專題講座。在兩個半小時的講座過程中,劉先生慷慨激昂,詳細分析中國歷史文化名人所代表的主流價值傾向、精神境界及其文化淵源。
劉先生認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時代、一個人的精神境界就是價值觀的集中體現和靈魂,在當今多元文化并存競爭的社會環境中,不能因為理解多元文化并存競爭的客觀存在,就改變對人類情感境界的基本信仰。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時代如果在“社會價值導向”上發生搖擺、偏差、動蕩,只認“多元”,排斥“核心”和“主流”,遲早是要走彎路、要為這種失誤付出代價的,甚至會被淹沒在多元文化競爭的汪洋大海中而自毀。
劉先生認為,中國歷史文化名人所代表的主流價值傾向和精神境界,及其文化淵源——孔子學說的思想境界和莊子學說的思想境界,是優化價值導向,進而提升中華民族精神境界的武庫和資源之一。“名分”說是“孔學”的禮樂文化價值所在,“仁”是“孔學”的哲學價值所在,以“名分”為文化根基,以“仁”為核心理念的“道德理想主義”,就是“孔學”的精神境界。劉先生談到,“莊學”境界對后人有很大影響,但存在認識論上的“不可知”,人生觀上的“無為”“無用”,歷史觀上的“無真理”等缺陷。
劉先生認為,在歷史發展進程中,“孔學”和“莊學”的異中之同促進了中華民族的精神文化在沖突中融合,在反思中揚棄。既自強不息,積極用世,又順其自然,返璞歸真;既百折不撓,前仆后繼,執著堅定,又通脫、豁達、恬淡、自在;既 “無欲則剛”,又 “以柔克剛”;能“援老入儒”,將“莊學”與“孔學”完美融合,達到執著而不執迂,雄奇而飄逸的精神境界。
劉先生希望廣大青年朋友要更多地領悟中華民族思想文化的精華,并化為靈魂和血脈,因文化積淀的厚實而站位更高,因文化視野的開擴而胸懷更寬廣,因文化精神的堅定而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流砥柱,百折不撓。
劉南平教授的講座熱情洋溢、聲情并茂,既是一堂普及中華傳統文化的教育課,又是一堂生動的新時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德育課,在場師生無不得到一次愛國主義洗禮。
- 上一篇:2016年人才引進公告...
- 下一篇:【學院新聞】河北旅游...